年輕人告訴我一個故事,關於家族裡的糊塗帳。
阿嬤抱怨得言過其實,說輪流在兩個兒子家住,怎麼樣被忽視、被虐待。後來家族成員受不了,在阿嬤面前對質,不少事發現根本是阿嬤搬弄是非,甚至子虛烏有。阿嬤哭著說自己是老人,非常可憐,大家都不懂得體諒!
體諒可以,但不能傷害人。這種講法,對任何年紀來說都一樣,連小小孩也是這樣教。傷害人的人,情緒重要,那被傷害的人,情緒就不重要嗎?
阿嬤像個背包客,老家被賣了,只好被迫在每個兒子家裡住兩個月,沒有一個兒子願意全權照顧。阿嬤跟主要照顧她的媳婦沒有情感基礎,又沒有自己固定的住所,怎麼會有安全感?
講得好聽,說是每個兒子都想照顧。但是說實在話,比較像是每個兒子都不想照顧,大家都心知肚明。
年輕人講得很沉痛,我也默然。我猜,老家是被迫賣掉的,對不對?
年輕人點點頭,說當初就是大伯和他爸,兩個人聯手恐嚇阿嬤,要阿嬤趕快把家產分一分,要不然沒有人要照顧她。自己的兒子這樣做,哪個老人家會有安全感?阿嬤今天會這樣,難道她兩個兒子沒責任嗎?
年輕人很氣憤地說,又不是家裡多窮,就是貪心。我說,一般來說是講貪財,最終還是要回到心裡的安全感,或者物慾的滿足來談。
年輕人看不過去,多講了幾句,他爸一句「你不懂啦!」就不再多說,連想要解釋的努力都沒有。
「大概是怕我知道的太多吧!或者是因為根本很難解釋。我跟阿嬤感情還不錯,又不是白痴,事情的來龍去脈粗略都知道。」年輕人說。
偏偏,大伯跟他爸,都喜歡講孝道,連「百善孝為先」都說出口了。年輕人感嘆:「聽他們講孝道,就覺得他們很虛偽!」
道德常是拿來被要求別人,而不是要求自己的。大人怎麼做,孩子都在看,大人怎麼做比怎麼說還重要。
我跟家長們討論兒童情緒管理,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談物慾。常區分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,討論想要但得不到,那種焦躁的情緒可以怎麼處理?爸爸媽媽自己是怎麼做?這個教育能做好,對一個人的人生有許多正面的助益。
一個孩子的物慾如果膨脹,煩惱就容易多,親子關係就容易緊張。這個概念,放在年輕人的故事裡,依然適用。
任何物質的爭奪,到最後可以歸結到心理層面,會更看得清楚一點。心裡的需要,自己沒有認識到,用無效的方式去滿足,或者貪心不足,已經有了還想要再更多,煩惱就可能來報到,越多越煩惱。
我們常是因為「想要」而苦惱,原因之一在於沒認清「需要」。沒認清需要,就沒辦法把需要照顧好,反而常搞得身心失調。
家無恆產,日子雖然清苦一點。但是父母只要培養出簡約知足的家風,說不定反而對整個家庭或家族是個祝福。
沒那麼富有,但感情更緊密,聽起來也不錯啊!外在的物質容易消失,內在的富足難被奪走,回到個人層次來講,也是一樣。
我想起一個為了生活而節約的家庭,媽媽因為沒辦法供應孩子充裕的物質而愧疚。說實話,如果基本的物質需求被滿足了,接下來的功夫,就是往孩子的心裡去,而不是在物質上琢磨。能認清現實,主動教導孩子,親子一同學習,延宕滿足對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很重要,如此,愧疚就沒那麼必要。
.
ps. 關於減少我們的想要
日「極限民」崛起!只需三件襯衫 魯蛇變贏家|三立新聞台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xU1thJc0MY
pps. 關於延宕滿足的重要性
先別急著吃棉花糖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9pgLqPzLBk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文字改編自
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:每天回到你心裡,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
博客來 https://goo.gl/rHgxZV
金石堂 https://goo.gl/R871Aq
誠品 https://goo.gl/iwdvtb
讀冊 https://goo.gl/vZ1X3i
海外大眾 https://goo.gl/QEXBcX
【9/13(四)金石堂網路書店66折】
https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…
有參與博客來三書75折活動【可直接點到「勵志/保健/宗教」】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…/2007_promote/promote_activity.php…